发布日期:2024-09-16 15:10 浏览次数: 次
三是成果务实。本次部长论坛突出成果导向,除了发布联合声明外■■,将聚焦共建国家的主要关切◆★■■◆,宣布中国支持合作机制建设的务实举措,涉及技能提升、救援实战、科普宣传和多双边交流合作等方面◆◆■◆★,将进一步凝聚合作共识,为合作机制下一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除发布《“一带一路◆■”国家灾害评估报告》外■◆■■,后续还将适时发布《“一带一路★◆”应急管理蓝皮书》■★。谢谢■★■。
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积极响应联合国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号召,于2020年至2023年部署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我们搭建工作体系、完善各项制度建设■◆、建立“调查—评估—区划”技术框架,做好专项资金、人才队伍★◆◆★、宣传培训等保障◆■★■◆,全面获取了全国主要自然灾害致灾要素、主要承灾体、综合减灾能力、历史灾害和重点隐患数据,完成国家◆★◆、省、市■★■◆◆、县4级6大类灾害和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首次实现了全要素、全链条式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评估工作。
作为部长论坛的重要成果,我们还将正式发布《“一带一路”国家灾害评估报告》。《评估报告》以公开的全球灾害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和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全面、综合、系统分析灾种的变化趋势和对不同经济体的影响差异,并辨识主要灾种的风险特征和发展趋势。报告还关注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区域风险的差异性和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分布情况,解析共建国家和地区投资所面临的潜在气候风险,旨在为“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提供灾害风险认知的关键信息。报告分析表明■◆■◆◆★,共建国家和地区是全球灾害损失最严重区域之一,呈现明显的多种灾害类型集中分布的特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因此更需要我们借助合作机制深化交流、拓展创新◆■◆、提升能力、共同应对。
首先,机制建设的愿景与联合国有关倡议的目标是一致的。合作机制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注重提升各国灾害防治能力和安全生产水平◆★◆■,增强应急救援能力★◆■,有效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愿景与联合国有关倡议中的减轻因灾伤亡和损失★■■■,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高度契合。
谢谢你的提问。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自然灾害风险高,抗灾能力弱,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在灾害治理领域合作愿望强烈。合作机制的定位和作用有以下四个方面: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2021年11月★◆◆,应急管理部举办了首届“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部长论坛,并发布了《“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北京宣言》,提出了各方共建合作机制的愿景,以期共同提升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能力。两年来,我们与各方共同推进“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
三是积极开展培训演练。组织举办政策规则◆★◆、灾害医学等多期培训班◆■★,累计培训国际救援队伍骨干500余人次,两支国际救援队连续三年参加◆◆◆■“应急使命”抗震救灾实战演习。在“一带一路◆★”、联合国、东盟、上合组织■★◆◆■★、金砖等机制下举办联合搜救演练,提高参与跨国(境)救援协同实战能力和水平。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在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请问在国际救援能力建设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还有什么考虑★■◆★◆■?
此外,中国在总结重大自然灾害应对实践的基础上,将灾害风险普查、会商研判★■★、预警与应急联动、专业力量建设■◆★■★◆、技术装备攻关、应急物资保障、救灾款物发放等方面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上升为制度、转化为政策,在全国进行推广◆■■,为有力有序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范围综合性风险普查,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请问这些成果可以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怎样的支持和帮助?
三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机制是新形势下促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开展国际救援救助,是以实际行动弘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大国担当,为促进民心相通提供了新路径◆★。
二是国际社会积极响应。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重大灾害多发频发★■◆■◆■,严重威胁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全球灾害治理,携手应对共同挑战,有效减轻灾害风险及损失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我们注重把合作机制与联合国《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等国际倡议对接,得到联合国减轻灾害风险办公室、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国际劳工组织等联合国机构◆■、国际组织以及共建国家的积极响应◆■★★★。今年2月,我们召开了协调人会议★◆■★★,10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应急管理部门、驻华使馆和国际(区域)组织的代表参加,围绕合作机制建设进行了交流■★■■,并就合作机制章程达成一致★◆◆。共建合作机制越来越多写入中国与有关国家和国际、区域组织的双边合作文件。
谢谢主持人。“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旨在为全球灾害治理搭建新平台■■。请问机制是如何与《联合国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等联合国倡议协同增效的?
一是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中国已颁布了《防洪法》《防震减灾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等一系列防灾减灾救灾法律法规,为灾害的预防、治理、救援★★◆■、救助、恢复重建等工作提供法治保障;今年,制定综合性的《自然灾害防治法》已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目前应急管理部正推动加快立法进程■◆◆★■。
二是通过实战锻炼队伍■■■◆。中国救援队组建以来,分别赴莫桑比克和土耳其成功开展了两次国际救援,赢得了高度赞誉,充分展现了我国国际救援力量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精神风貌,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这里举一个例子:土耳其地震救援中◆■◆■◆,中国救援队、中国香港救援队及社会应急力量共搜救出幸存者68人、搜寻到遇难者198人,其中中国救援队营救的最后一名幸存者在被发现时,其埋压时间已达150多小时,远远超过了“黄金72小时”的最佳救援时间。本着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的原则,中国救援队顶着余震与死神赛跑,经过4个多小时的紧张救援,成功将这名被困者营救出来★★■★◆,在场的当地群众和其他国际救援队伍都纷纷鼓掌、竖起大拇指。另外,在一些难度较高的救援任务中★◆◆,许多救援队伍专门找到中国救援队寻求支持和帮助■■◆★★★,充分体现了对中国救援队能力的高度信任★■◆。
谢谢你的提问◆◆。本届“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部长论坛将宣布正式建立■◆★“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对于推动新时代应急管理国际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具有重要意义★■◆■。有几个特点:
一是建强国际救援队伍。在支持建强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同时,2018年8月组建了中国救援队■★,2019年10月两支队伍同时通过了联合国重型救援队测评和复测◆■■,我国成为亚洲首个拥有两支通过联合国测评的重型救援队的国家。另外,我们还依托专业力量建设了森林草原灭火■◆、矿山(隧道)、危险化学品等专业跨国(境)救援队伍。
三是务实合作不断深入。我们着力在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等领域深化合作,助力提升◆◆“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应急管理能力■◆◆★,切实维护共建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举办灾害管理、应急救援■★◆★、地震监测等援外培训班10余期◆■,培训各类应急管理和救援人才600余人次。不断深化同联合国相关机构合作,持续参与引导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合作。着力加强与共建国家政策沟通和务实合作,不断丰富双边合作内涵、拓展合作领域★◆。积极构建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机制,把周边作为合作优先方向。我们还积极参与对外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派出中国救援队赴莫桑比克◆★★★■★、土耳其等国开展紧急人道主义救援。合作机制的建设是“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的生动实践★◆■■。
二是发挥规划引领作用。2022年中国印发了第4个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重大工程★■★;各有关部门聚焦防灾减灾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制定了防震减灾、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治等专项规划◆■■★★;地方政府也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省级★■★■、市级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从综合到行业、从国家到地方的防灾减灾规划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为构建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现代化水平起到了重要的统筹引领作用■■★★■。
三是持续加强周边联防联控。推动与蒙古◆■、缅甸、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建立边境地区森林草原火灾联防联控机制,共同提高防灭火能力,提升边境防火联合响应行动效率,减轻跨境森林草原火灾对我国威胁■◆■■◆,维护边境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安全,服务边境地区合作与发展。今年5月,蒙古首次通过该机制向中方通报边境火情信息,双方合作及时扑灭。与俄罗斯建立中俄界河洪水通报渠道■◆★★★,相互通报汛情监测和预警信息■★■,降低跨境洪涝对我国不利影响。
三是完善应急预案体系。中国将应急预案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系统性工程,在及时制修订各类应急预案的同时,注重完善应急预案的修订■◆◆、审核、备案等管理制度★◆,推动上下级、左右岸、政府与企业、军队与地方等各级各类应急预案有效衔接★◆■■★■,并通过应急演练持续检验提升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近年来,我们完成了《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等预案修订,编制了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参考◆■◆◆■■,正在修订《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预案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进一步发挥应急预案平时牵引应急准备、急时指导应急救援的作用。
二是不断加大务实合作力度。在自然灾害防治方面,加大对周边国家的支持力度。开展地震减灾合作,帮助老挝、缅甸★◆■、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尼泊尔等国建设地震监测台站,为中缅油气管线等重大工程项目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在安全生产方面,协助老挝制定安全生产法,逐步推进与周边国家在应急管理政策★■■、规则与标准领域的“软联通◆■■”◆★◆。在应急救援方面,去年组织中国政府专家组赴巴基斯坦开展防洪减灾指导。今年3月,瓦努阿图遭受热带气旋灾害后◆★◆,充分发挥中国—太平洋岛国防灾减灾合作中心作用,向瓦努阿图提供铁皮瓦3万平方米,太阳能灯3千盏★★■、大米等食品20吨◆■◆★。前不久★★,尼泊尔发生地震★◆★◆★■,我部紧急协调调拨600顶帐篷、4600条毛毯等中央救灾储备物资支持对尼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谢谢你的提问。中国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基本国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等工作方针,指导推动我国自然灾害防治政策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合作机制◆★“四梁八柱”基本搭建。我们以打造全球灾害治理新平台为目标,制定了“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章程,规划设置合作机制理事会■★◆■、协调人会、秘书处和咨询委员会,启动合作网络建设,上线运行合作机制官方网站■◆,组建“一带一路”国际灾害风险研究中心等6个支撑机构,初步形成以政府间合作为牵引★◆◆★◆■、以合作网络和支撑机构为补充的平台体系,即将进入实体化运作阶段。目前,合作机制已经纳入中国政府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具体内容,合作机制章程列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多边合作成果文件清单◆■。
“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建设的总体定位是什么?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谢谢刘司长的介绍◆◆■。下面★■■■◆◆,我们进入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朋友围绕今天的发布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通过开展风险普查工作■★★◆■■,我们建立了主要风险要素采集指标体系和采集方法◆■★★★■,构建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技术体系★■◆,形成了上百项调查和评估区划的技术规范;开发了一套普查软件平台体系,支撑各个行业和国家、省◆◆◆★、市、县4级开展普查任务,建立普查数据成果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数据★■◆◆★“可用◆■■◆◆★、好用◆★”,促进部门间数据共享共用■◆◆★◆。按照“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原则,我们持续推动将风险普查成果融入到自然灾害防治工作体系◆★■■,服务于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城乡安全治理■◆、基层应急能力提升等,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基础设施布局,实现普查成果科技和应用转化。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应急管理部新闻发布会。今年是习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十周年。在这一重大倡议框架下,应急管理部会同外交部★★■★、国家国际合作发展署等部门,着力推进★■★■★◆“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建设,在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务实合作◆◆■,努力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减轻灾害风险、造福共建国家和地区人民。我们还专门编制了《“一带一路”国家灾害评估报告》。
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一带一路★◆★■”很多国家都面临着复杂的灾害风险形势和艰巨的防灾减灾救灾任务。理解灾害风险,让社会公众了解风险是联合国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优先行动领域。我们愿意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分享交流普查形成的风险要素调查和综合风险评估区划技术方法、业务软件建设、成果应用等经验做法,开展类似工作的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同为全球自然灾害治理提供实践经验。
上述目标的实现,符合联合国有关倡议关于认识风险★◆★★★、管理风险、加大投资、做好备灾响应和恢复重建等优先领域的要求。
今天我们请应急管理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刘为民先生、副司长李胜利先生、监测减灾司副司长袁艺女士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请问中国在自然灾害防治政策体系建设方面有哪些好的举措◆■?又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呢★★◆◆?
其次,机制的平台是落实联合国有关倡议的有效途径。合作机制建设的目标是打造政策对话和沟通的平台■■◆◆◆,知识和信息分享的平台、技术交流和创新的平台★◆★★。通过这些平台,推动各方开展理念与政策的交流★■◆◆■、知识和经验分享★■■■★■、装备和技术创新■◆★★■■,携手提升应急管理水平◆★■、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推动安全应急产业的发展,增进共建国家的民生福祉■◆★■★。
一是打造全球灾害治理的新平台。“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应急管理领域的政府间合作机制,聚焦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三个领域★■★◆★★,在制定减灾战略规划、加强防灾能力建设、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加强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
第三,合作领域是联合国有关倡议的关注的焦点。合作机制围绕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分享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和监测预警的信息,推动先进技术装备的应用和推广、共同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上述的合作内容充分体现了联合国有关倡议对监测预警、风险评估、韧性建设的普遍关注。
二是与现有合作机制协同增效。合作机制坚持共商共建◆■★◆■◆、互学互鉴、开放包容,通过加强与联合国机构和有关国际和地区组织协作,面向不同地区建立更多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双边和三方、多方合作,与国际和区域现有合作机制互为补充,共同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国际救援工作的关心■★◆★★■。应急管理部组建以来,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国际救援能力建设◆★★■■。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下一步,我部将认真贯彻习主席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以合作机制为平台,聚焦更多“小而美、惠民生■◆、见效快★■”的项目,携手提升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水平,切实维护区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急管理新贡献。
二是形式多样■■★◆■。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系列活动错期举办的方式。10月份以来,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前夕已经举办了应急救援■■★◆、防灾减灾救灾2个分论坛,举行了★◆◆■■“一带一路”国家应急救援联合演练◆★,挂牌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灾害风险研究中心等6家支撑机构。11月15日至17日,2023中国国际应急管理展览会将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期间还将举办安全生产分论坛。
11月16日,部长论坛将在北京举办,届时将近70个国家(地区)和国际、区域组织的近80家机构线上出席★◆★★◆,其中正部级及以上代表近40位,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驻华机构派代表现场参会。此次部长论坛内容更加充实,既共同规划合作机制的下一步发展◆★★,又开展具体行业领域的经验交流。
刚刚发布人介绍,2023◆■◆■★“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部国际合作部长论坛将于11月16日举行,请问此次论坛将在内容、成果和形式方面有哪些亮点?谢谢★★★◆!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健全完善与有关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优化队伍和物资投送流程,进一步提高出动效率。二是立足同时参与两场国际重特大灾害救援需要◆■◆■◆,持续加强救援队伍建设★★★◆◆,提升实战能力★■◆■■◆。三是通过派遣救援队、提供救灾物资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对外紧急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四是加强与联合国及其他国际救援队伍的交流,组织开展国际救援研讨、演练活动,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救援领域的影响力。
一是内容丰富◆★★■■■。本次部长论坛是应急管理部组建以来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参会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主场系列外事活动。活动从10月上旬开始★★◆■■,已持续一个多月。
谢谢■★■◆。你刚才提到的三项联合国倡议是完善我们全球灾害治理的指导性文件,应该说灾害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这三个文件是我们经常提到三个重要文件。合作机制高度重视同这三个文件的积极对接,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我们高举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促进落实联合国倡议提出的这个目标。
今年10月18日◆■■★,习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提出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同共建各国加强减灾等领域多边合作平台建设,为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提供了新指引、新动能■★、新方向◆◆■■。为落实高峰论坛成果和共识,我部将围绕“应急管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一主题,于11月16日在北京举办2023■◆“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部长论坛◆■,届时将召开合作机制理事会首次会议★■■■■◆,宣布正式建立★★◆★“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
我们也愿意在自然灾害防治政策建设体系方面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广泛的交流◆■◆。谢谢!
此外◆★,在合作机制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还坚持共商共建、互学互鉴、开放包容◆◆◆★◆,与联合国机构加强合作◆★◆◆★■,借鉴国际的先进理念和有益的实践◆■★■◆,共同在“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南南合作◆◆■,比如我们与国际劳工组织开展了中国-赞比亚矿山的合作项目★■★◆■,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开展了“黎巴嫩可持续灾害风险治理南南和三方合作项目■★■★★”■◆■★,这些项目都是旨在提升发展中国家灾害事故治理的水平,努力为促进全球可持续的发展贡献中国的力量。谢谢!
四是建立完善预案体系。制订了国际救援方案等一系列制度,不断规范救援行动策略和流程。加强与外交部■★★、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中国民航局等部门协调联动,积极参与对外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工作机制。
四是更好支撑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合作机制建设将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通过互学互鉴,为走好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新时代应急管理之路,加快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支撑■◆■。
一是建立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建立中国东盟灾害管理部长级会议机制■◆◆★◆■,建设中国—东盟地震海啸监测预警系统,共同编制《东盟灾害韧性展望》等灾害管理指导文件。加强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应急管理合作,建设上合组织多边协作应急信息共享系统◆■◆◆■★,并将成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应急医学合作中心。推动建立中国—太平洋岛国灾害管理合作机制,中国—太平洋岛国防灾减灾合作中心已列入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并成为优秀案例。推动建立澜湄灾害管理合作机制和中国—中亚应急管理合作机制◆■★★。
谢谢你的提问。周边是合作机制建设的优先方向◆■◆,主要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